当前位置:首页 > 日韩明星 > 正文内容

袁彩云个人资料 人生百味154

追梦聊娱乐2022-11-16 07:42:34日韩明星462

一位是过了四十年都念念不忘空谷求响,另一位则早已隐居岭南千里遥望。世上有一种情,超赿了亲情、友情,那就是师生情谊。

——导语

袁彩云主任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张健教授

大约是一周之前吧,也就是2月3日即将立春的前3天,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好大夫在线,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好大夫榜”。这是该榜单连续第8年发布,被称为中国医疗行业的“人民选择奖”。

榜单之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健教授在中医科领域得分最高,雄居榜首。

这是一件值得开槟庆祝的大事兼喜事了。忝列门墙,我也觉得沾光不少,同时也很有想法,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聊以披露张健这五十余年一路而来的风霜雨打。

五十年前的张健还只是个无名小卒,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个有名大帅了,他为何能获得德艺双馨的巨大成功?张健后来在闲谈之中,向他的弟子谢清华总结了一个公式:成功=正确的方法+相当的勤奋+偶尔的运气。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张健的成功离不开两大宗师的合力培育,一是湖湘张氏眼科张怀安老先生的恳切栽培,一是湖湘袁氏眼科名医袁彩云的殷切教导。从某种程度来说,运气就是贵人,贵人也是一种运气,而组成张健成功人生的运气之一就是他的桃源恩师——一代名医袁彩云。

他们师徒两个的相识相知、相交相惜,深刻揭示了一代名医成才的必然之路,也全面展示了为人师者应该怎么教书育人、为人徒者应该怎么读书成才,对于当代青年学子成才之路,颇有借鉴意味。

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湖南省第一届中医眼科学习班结业纪念,1980年12月30日

张健在年轻之时,便堪称“超级大学霸”,他先在长沙望城白马社区打下了传统中医的深厚底子,又在湖南湘雅医学院系统而深入地了解、掌握了西医眼科的理论和技术。

1980年,机缘巧合,适逢其会,他又来到了常德桃源,参加了首届湖南省中医眼科进修班。

时任桃源中医院院长的眼科名医袁彩云初见张建,便被这个年轻人眼中的光芒所吸引,觉得他一双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四十年后,袁彩云回忆说,当时便觉得这个年轻人器宇不凡,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在桃源学艺期间,他坚毅刚卓的求学精神受到了袁彩云的关注和赏识,袁彩云对这个出身名医之家的年轻人非常关照,极为照顾,亲自给他修改课堂笔记,关心他的语言障碍(张健的普通话确实很不普通,带有浓烈的长沙口音,即使后来功成名就,鬓毛已衰,他仍然是“乡音无改”,一口长沙普通话走天下),操心他的食宿问题,还在学业之上,时时鼓励于他。

张健在桃源的日子,就像走进了世外桃源,心无旁骛,一心向学。他求知若渴,虚心若愚,大口大口地汲取着眼科的养分,将这养分内化为自己后来扬名立万的本事。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张明亮、张权、张健、张宏四兄妹,1968年春节摄影于湘潭某照相馆

光阴悠转,流年暗度,到第二年,培训班顺利结课,张健挥别桃源,袁彩云极是不舍。离别之时,袁彩云送给他一张合影照片,背面上写了两个行字——“可知今日怜才意,即是当时种树心”。

那是典型“袁彩云体”,一笔一画,字迹娟秀。作为回礼,张健也送给她一张自己的照片,还表示会一直保持联系,时时汇报自己的近况。

师生二人互赠照片,依依惜别,可见两人的师生感情之深。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2020年,张健策划出版新书——《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书本的扉页之上,赫然便是那一张合影。

学医数十载,张健所跟诊学习的老师并非袁彩云一个;带教几十年,袁彩云所口传心授的弟子也并非张健一个,但他们两个的感情,可能是最为深厚、最为亲近的一对了。

二、恩师教导,良好习惯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大概是由于出身书香门第的缘故,张健有着很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系统整理。

他确然很会做笔记,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张健的笔头。在桃源学习的一年里,他记下了满满几大本的笔记本。直到现在,这些泛黄的笔记本还静静地躺在他长沙的书房里。

五十年后,张健编写《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在第五章“白内障手术”一节,就大量参考了他五十年前记载的原始材料。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新兴的职业叫“职业整理师”,专职整理,系统分类,按照这个标准来入职,张健可以说是最早的职业整理师。

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下来,他整理的各色笔记、手稿、相册、信件无不详详细细,分类存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十年前在桃源学医的老照片他竟然都能翻出来,且保存完好。

他的笔记集“精、简、美”的特点于一体,延续了他本人严谨而踏实的一贯作风。在第五章“白内障手术”里,其中关于“金针拔障术”这一手术,对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操作,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大到病人的反应和回馈,小到进针的角度和深度,无不详备,录于纸上,保证了知识和技能传承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为他后来的“复制奇迹”打下了基础。

这一大叠资料,放在当今科研界看来,那就是GLP做得最详尽细致的科研大佬了。

由于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张健从桃源回来之后,其对眼病的认知、判断,以及处方诊疗,都直攀袁彩云的水准。

所以,深入研究过张健处方规律的人,都不难发现这两种风格,一种是其父张怀安“外障眼病,先用风药”的特点;另外一种风格,就是他对于眼底疾病的深刻把握,比如眼底黄斑部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等,这是师从袁彩云而学到的精髓精华。

借用《医学实验动物学》中近交系动物的特点,来表现它这一学术特征,那就是“基因的纯合性和遗传特征的同源性”。这两种截然不同、同时又可资辨别的学术思想,汇集在张健一人的身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张健特色眼科学术思想”。

三、继承创新,成果不断

1983年,30岁的张健以而立之姿发表重量级论文——《原发性青光眼240例的辨证论治和疗效观察》,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自此以后,佳作迭起,至今不衰。

年轻的张健壮志凌云,志怀高远,才华与颜值齐飞,临床共科研一色,他有一肚子的新想法、新技术、新成果,像机关枪一样,连珠弹射般发表涌现,力透纸背,锋芒毕露,便如冲天的香阵,味透长安。

而作为恩师的袁彩云,更多的像是他的僚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的成长壮大。可以说,在张健成才成名的路上,袁彩云是做出了“十大功劳”的。如果说张健已经攀登到了眼科的高峰甚至顶峰,那么袁彩云就是那根不断引领他向前向上的登山云绳。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袁彩云早年用一根银针“起沉疴,疗绝症”,治愈了失明几十年的宋氏三姐弟,名震南北。1981年,从桃源学艺归来的张健,在长沙望城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出好戏”,他首开白内障、青光眼手术,为当地的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带来了光明和福音。

袁彩云把救人的本事传给他,他拿着这本事去救更多人,我想,这就是“传承”这两个字最大的意义所在。

这些实打实的病例积累,是对恩师医术的继承,至于说发扬光大,更多的是指张健在学术著作上的成就,就像谢清华在《袁彩云:“三多一少”的光明使者》一文中所述——“袁老不事张扬,虽然学识渊博,却少有著作传世”;

张健的学术传人张清博士后在《问世间情为何物?浅谈袁彩云笔下的爱恨情仇》中也感叹:“若论大部头的鸿篇巨制,这本《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要算是第一本,可能也将是唯一的一本和最后的一本”。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而反观张健,从2008年第一本著作问世,到今时今日,几乎每年都是“张翁新书出星城”,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著作等身。

张健的出书不但高度增值,甚至具有跨领域发展的趋势,其笔触从他熟悉的眼科出发,却不局限于眼科,包罗万象,涉猎极广。这几十余本的专业著作,数百万字的披肝沥胆,不仅是张健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总结汇聚,更是对袁彩云学术体系的极大发扬。

张健自从行医以来,仁心仁术,华夷愚智,一视同仁,努力做到不偏不倚,总是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他说:“视力的优劣,关系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人生大计”。

从2014年获得“湖南省名中医”的称号,到2020年斩获专家门诊“德艺双馨奖”,他家里的奖杯奖状多得占据了四面墙壁。获得奖项,斩获荣誉,自然是很开心喜悦的事情,但他说:“本人获得何种奖项和荣誉,关系并不很大,但是我国每年新增几万名视神经萎缩的青少年患者,却是头等的大事”。

这一番心声可以看作是对袁彩云《中国青少年视力发展现状调查》一文在新时代的忧虑和继承了。

四、四十年中,思念不绝

2016年夏天,少年学子谢清华来到张健的眼科门诊跟诊求学,拜张健为师。张健对年轻学子的培养一向用心,对这个爱好文学的少年学生更是格外关照,青眼有加,一如袁彩云当年的风范。

2021 年,68岁的张健主编出版鸿篇巨著——《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

当托付之际,张健对谢清华说:“文章你来选就是了,但是有一篇袁老师的《我与眼科张健教授的情缘》一定要包含在内,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致敬并感激袁老师当年对我的教诲之恩”。

据谢清华回忆,在编写《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的那段时间里,有一次张健拿着袁彩云的照片给他看,不无遗憾地说:“我和袁老师已经40年没有见过面了,当这本书大功告成之时,无论如何都要见到她,亲送面前,请她老人家过目签名”。

他的学生谢清华知道他这个藏在心底的愿望,一力促成他们的见面,宽慰着说:“那是一定要见见的。今天见不到,明天也要见到;这个月见不到,下个月要见到;哪怕今年见不到,明年也要想办法见到”。

在深入交往中,谢清华知道了更多的“当年内幕”——

袁彩云生于1937年,大张健15岁。她自小学医,博采众长,是湖南眼科界毕人俊老中医的爱徒。

1956年到1999年间,她在桃源中医院担任眼科专职医师和院长,期间带教过著名眼科名医张怀安之子张健。

袁彩云确实如张健在《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一书的后记中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极有气质,无论是带教学生还是写书校稿都非常严格,受到患者和身边人的尊重和喜爱。

袁彩云在当年的眼科培训班结课考核上,给张健的评级是优秀,评语也很高,说他笔记详细,做事认真,甚至笔记本上一个等于号(=)的两横都要一样长。

这些描摹在书面上的鼓励,不但记载在张健至今泛黄的笔记本上,更记在了他的心里,后来张健将此事写在了《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书中,还语带滑稽地说:“每次路过桃源,都会想起袁老师的并不普通的普通话”。

袁彩云的普通话确实不很标准,当年桃源中医院被树立成全国眼科培训基地,海内外眼病患者,趋之若鹜,如潮而来。袁彩云就是凭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标准的桃源话,接待诊疗数以万计的患者。

进入新时代,她也曾计划学习普通话,然而,一来,对于一辈子使用惯了的乡音,要想在短时间内迅即改变,殊非易事;二来,一个拥有治病救人本事的名医绝对不会因为口音而令人望而却步。因此,直到今天,她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桃源口音。

1976年,袁彩云在桃源中医院首开眼科诊疗专门门诊部,此后不断发展壮大,将桃源眼科推出国门,走向世界。1999年,年近六旬的袁彩云功成身退,从院长的位置上解甲归田。

普通人退休之后,便是安度晚年,尽享天伦,那是真正的退休,但是对一个老中医来说,退,是另一种进;退休,则是另一种开始。于是,她又像稀缺的国宝熊猫一般,被极为贵重地邀请到武汉军区总医院,每周两次,出任特需门诊。

袁彩云心志刚毅,一生好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比较倔强,要为中医争这个气!”。一直到2014年,她不慎摔伤,卧床不起,终于长叹一声,不得不服老。自2015年起,她从武汉军区总医院“退而不休”的状态彻底退休,跟随儿子,开到广州,一住就是五年。

广州地处于中国最南端的南海沿岸,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会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环境宜居。无论是对于袁彩云的腿疾旧伤,还是对她晚年的心境,都是水月洞天,别开生面的福地。她大隐隐于市,在广州度过了安静怡然的五年。

当她从武汉军区搬出而至广州白云区的时候,张健早已从望城白马调入长沙东塘,一师一徒,一出一入,龙虎回环,荣枯代谢,历其久而弥见其新了。

定居广州之后,袁彩云也没闲着,一直见缝插针地经营着“袁彩云眼科”微博,张健则在长沙构思《袁彩云眼科临床经验集》,只是她毕竟服老了,没有张健那样旺盛的精力去编著一本几十万字的专业著作。即使有心,恐怕也是无力了。

五、遥想当年,彩云回忆

袁彩云行医多年,为各类大小人物治病无数,性格也是柔中带刚,坚中含韧,在她的王国里,她永远礼数周到,但是别人休想动摇她的主意和想法于一分。

在她无法动摇的回忆里,四十年前在桃源学艺的张健是这样的:

“那时的张健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才二十刚出头。他的身材高大挺拔,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看上去就很聪明灵慧。

进入培训班之后,张健对于学习的兴趣最为浓烈,每次上课都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记录笔记。下课之后,脸上又满是兴奋的表情,追着我问这问那”。

至于为张健修改课堂笔记,在袁彩云的回答中,更显得颇有趣味: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前排左起:张健、朱友章、魏湘铭、汤亮生。1980年摄于桃源

“张健学习努力,用功尤勤,上课总是仰头抬颏,神采奕奕,像打了鸡血一样。可是我们那时还远远没有普及普通话,日常生活以及课堂教学,所用的都是我们桃源本地方言。

也许是初来乍到,我看他听桃源话和说桃源话都不怎么利索。于是下课之后,我就暂留下来,翻看一遍他所做的笔记,把他记错和漏记的地方添改过来”。

这一份特别的爱惜,给了特别的张健,成就了四十年后特别不一样的师生情缘。当谈及为何对张健这么特别关照,她恳切地说:

“尽管中医中药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之久,但是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嗤之以鼻,以为中医不先进、不科学,是封建余孽,是历史残渣,应该被埋葬在岁月的尘埃里。即使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中医中药治愈了某些病患,也仍然为其所嫌弃和黑化。

中医的发展之路,艰难至此。因此,我特别希望自己,尽我所能多培育出几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我在青年时期就听闻过湖湘名医张怀安老先生的为医为人,我很仰慕这这样的贤达,同时也认为,要爱惜这样贤达的后代。这大概就是少年张健觉得我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张健教授在其文中、书中、以及在亲朋好友们面前尊称我为恩师,我是惶恐不安、受之有愧的。我只不过是年纪比他大一点而已,悠悠岁月,马齿徒增。若论学术成就,造福桑梓,张健教授不知比我这个所谓的恩师强多少倍。

然而,作为老师,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学生超过自己,强于自己。所以,当看到四十年前的张健能有今天的成就成绩,我想,没有人比我这个老师更为欣慰和欢喜的了。

我退休之后,长期居住在遥远的岭南广东,往事如烟,心境淡泊。以前走过的路,我都淡漠得很了。说得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念佛经,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艺术、著书立说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这本书能顺利出版上市,张健教授居功厥伟,是第一大功臣。 当我收到成稿,摆在案头时,我老泪纵横,既感且愧。

近年来,我很少出门,也很少见客,没能在晚年多见见张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然而,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互通消息,保持联系,虽然人没见到,但是见字如面,亦颇足以老况弥怀了”。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自从1968年张健主动修书致信袁门,两人第一次产生联系,弹指一挥,光阴流转,至今已有40余年。

先是张健有感于自己才疏学浅,心生效慕而追随前辈进入袁门;

后是袁彩云有感于张健后生可畏,心生欣慰而托手高举力荐掌门。

两相映照之下,这一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师生友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那张合影背后的两句话——“可知今日怜才意,即是当时种树心”。

人生百味154: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袁彩云‖与张健教授的师生情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w5.com/article/8792.html

标签: 袁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