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红主播 > 正文内容

汤余铭画价格

娱乐朝前看2023-06-14 16:02:06网红主播2413

汤余铭 画名北雁山人

1944年生于浙江乐清。

现住北京,专业画家,自1973年起创作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宣传画、年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全国发行。

90年代起专注世界文化遗产和佛教文化为绘画主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签约画家,山东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会长。

在大多数人为市场欢呼之时,他选择隐居山野;在西方艺术鼎沸时期,他选择了传统国画;在艺术市场迎合商业化趣味时,他选择了佛教世界文化遗产题材;在多数同辈画家安享晚年之时,他却承担起宣传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当下坚持艺术创作「直指内心」的艺术家难能可贵,汤余铭便是其一。

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在中国灿烂的古文化中, 石窟艺术是一朵耀眼的奇葩。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庄严神圣。而这些宝贵的稀世遗产由于自然侵蚀、自然灾害、旅游开发、人为破坏加之保护力度的不足等造成了遗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比如,2002年,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改成3星级宾馆;2004年,大足石刻石门山一尊石刻和一尊泥塑头像被砍掉盗走……截至2012年,共有28个国家的38项石窟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在2014年6月以前,全世界目前已得到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779处,每年仍有新的世界遗产在送件中。每通过一件,就代表需要更多的人力与愿力来做好保护的工作,而传承的工作也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交棒与接续。

在这个重要的工作里,汤余铭——著名的居士画家北雁山人,是这众多行者中的一位。「那么多绚烂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被破坏,很多佛像面容慈祥,身姿曼妙,然而现在由于严重的自然风化,已经面目全非。世界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和记忆上的。

物质可以修复,但是精神和文化一旦流失,就是永久性的毁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发起人和会长,当汤余铭讲起当初为什么会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时如是说。至于如何与佛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结缘,汤余铭更喜欢将这种缘分理解为冥冥之中内心的召唤。

早早成名

作为画家汤余铭成名很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汤余铭就是一名颇有成就和影响的实力派画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汤余铭曾创作了《毛主席视察东方红公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四周年》、《保卫祖国》、《向大海要粮》、《东海女民兵》、《领航》、《鲤鱼跳龙门》、《吉庆有余》、《鲜花献英雄》等一批很有影响的画作,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美展。有的作品被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等单位印刷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大量发行,名声远扬。

30年以后,有人曾出价100万元人民币收藏他那时期的作品。早在1985年,汤余铭就在日本千叶县举办了《汤余铭山水画展》,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的画家之一。尽管成绩卓著、名扬海外,此刻的汤余铭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市场认可画家。

「如果一个画家作画,只是为了销路,那这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不是我的全部的创作。画家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能寄托自己生命追求的创作目标。」在四处写生的过程中,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意识到灵感和创新是艺术生命的活力,也在对磅礴秀丽山水的观察中思考和探寻。

找到初心

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日本人、东南亚人、欧洲人来中国旅游,这些人的步子和眼光都朝向了同一个方向——中国数千年来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交流中,汤余铭经常听到他们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和石窟文化赞叹不已,汤余铭跟随他们的脚步也开始一步步走进中国的古代文化,从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到云冈、龙门、大足山石窟;从五台山到普陀山,所见的壁画、佛像都让汤余铭心生震撼:外国人都非常热爱中国的古代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爱自己的文化呢?而且也鲜见艺术家去表现和歌颂这种古代艺术。

就这样在创作题材迷茫中的汤余铭,仿佛一瞬间觉悟到自己以后要走的艺术之路了,那就是画石窟,画佛教名山,展现中华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魅力。汤余铭常说:一个人做事有三个阶段,首先要「观」,也就是进入生活;其次要「悟」,就是坐下来思考;最后要实现「自如」,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

经过了迷惘中的观察、观看,灵光乍现的思考和感悟,汤余铭终于摆脱苦海,身心脱落。「50岁以前的艺术,并不属于我自己,因为都不是我想画的,而是按别人的要求作画。50岁后,我找到了佛教这个创作题材,此后的艺术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年过半百的汤余铭,「观」、「悟」之后,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自如」之篇章。

自成一派

如今,北雁山人汤余铭所画的石窟佛画每一幅都形象生动、有神韵,石窟的岩石质感亦能呈现,凝神观之,似乎能听到古代能工巧匠叮叮咚咚的凿斧之声。中国美术史论家陈传席评论道:「他笔下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都十分准确、真切、完全忠实于古代造像原作,形神兼备,或威严、或慈祥、或雍容、或丰满、或秀美。皆严谨中见生动,真切中见神韵。」

他独创的三维立体画佛手法运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方式展现石窟各种佛像,独具特色、自成一格, 被众人称为「北雁派」画法。能做到这一点,技术娴熟是其一。石窟佛像虽有前人成画,但多以勾线的手法描绘。

在山西大同写生时,汤余铭受日本大和尚指点,探索立体佛像,达到三维空间效果,以别于古代的佛画法。加之早年10年油画+10年国画的创作经历和厚重积累,汤余铭发挥出中西结合的功底,在宣纸上以中国水墨技法三维成像的方式创作佛像,风格独特。

画佛更重要的一点是内心积淀的佛教素养。在画佛的过程中,汤余铭被佛教文化所吸引,研习大量的佛教著作。1998年到2010年12年时间,汤余铭潜心向佛,一心专研佛画,在五台山与佛结缘,专心做一名居士画家。

五台山实际上是给汤余铭建立了一个窗口,让他有机会与人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还能够结交四方的朋友。「他们不仅收藏我的画,还给我提一些很有建设意义的创作建议。」汤余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自然学习,向游客学习,向身边的人的学习。

汤余铭说,无论是从事艺术还是从事其他的工作,都要经历一个从「观」到「悟」的过程,最终才能达到「随心自如」的境界。「在五台山比较安静,不懂就问,老师就在身边,就是那些出家人,和他们讨论研究。」 12年来, 汤余铭每年夏天在五台山潜心创作,其余时间他四处写生,踏访名山古刹,把佛教故事、佛教人物、佛教圣地的山川河流等佛教题材,都作为创作的对象;研究石窟景观和佛教理论, 从五岳之首的泰山到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观(写生、研究)、思考(悟)、创作循序渐进。

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佛教题材画作,被众多媒体誉为「当代系列画出中国名胜石窟各种佛像第一人」。因为在该领域的诸多创新和贡献,汤余铭和他的作品近年来尤为引人注目,「北雁派」画法也渐渐地备受关注起来。

创作弘扬

如今汤余铭的作品市场价格不断走高。2011年,汤余铭参加了中央文史馆和《中华书画家》杂志组织的在海峡两岸引起很大反响的《新富春山居图》系列创作活动,他的作品也多次被《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刊用。

艺术没有止境,前行不能止步。浮华面前,汤余铭决心回到创作的本真和初衷,再到名山大川里去写生、去创作。他说,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后人的尊重和保护。除了继续以画作的形式把更多中国的古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们外,汤余铭更是承担起了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的责任。

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汤余铭选择了用艺术的方式来寻找人类文化的根,用艺术再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用艺术来留住世界文化的美和璀璨,从某个意义上便是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我会用尽毕生心血,参与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汤余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汤余铭在香港发起成立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汤余铭任会长。之后他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宣传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年逾花甲的他还带领热爱世界文化遗产的画家等团队的专家及艺术界人士,多次前往黄山、澳门、乐山大佛、峨眉山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以及欧亚的世界文化遗址地进行写生,奔波世界各地参加研讨会,举办展览,不遗余力地承担起宣传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

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是一个由世界各国著名美术家、理论家、热爱艺术的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非牟利艺术研究团体。目前已在大陆的北京、上海、成都成立分会,汤余铭说,由于是非牟利组织,所以大家都是自愿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汤余铭非常感念这些背后默默支持世遗事业的艺术家、企业家。「现在我们成立的上海分会和成都分会,都是在热心企业家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

●上海跃达实业有限公司张瑾六先生为汤余铭提供工作室、展览厅,创立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上海分会;

●山东临沂浙江商会会长黄圣权出资支持世界文化遗产艺术品展览及其他艺术活动;

●惠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杨勋、朱浴龙等人协助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举办论坛、展览以及公益活动等,弘扬佛教文化遗产;

●成都双星变压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汤长龙在四川成都成立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分会;

……

「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大家在一起都是默默做事,不图名利。」汤余铭说。除了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美术馆和设立国内分会外,未来汤余铭还打算设立国外分会,开展更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外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我们会慢慢规划做出国展览,就像演唱会的巡演。沿着『一带一路』周边的国家或者说那些喜欢我们国家文化的国家去做展览。世界文化遗产不管在哪个国家,其艺术文化都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没有国界之分,都值得爱戴、保护和崇拜」,汤余铭说。

「这些古老的文化,要想传承下去,光靠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们,热爱它们,它们自然就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新媒体时代,汤余铭和团队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网上的传播平台。「现在已经有了网站和公众号,将来我们会做网络授课, 采用类似直播这种比较新颖有活力的方式,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被遗忘的民族瑰宝。」同时,为了让作品更接地气,故宫的IP开发的创意,也让汤余铭和团队很受启发,未来也将是他们实践的一个方向。

除了佛教文化,汤余铭也打算做一些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展品的整合,用现在互联网比较流行的说法,互相引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进而关注了解世界文化瑰宝。「不久,我们还将筹划一个学术峰会,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这个平台,集结商界、教育界、学术界共同来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未来的发扬保护工作。」

回顾数十年的艺术生涯,曾经「迷悟中追随、苦海中挣扎」的汤余铭,终于在广博的文化遗产中实现了「随心自如」,为此他甚感欣慰与鼓舞:「在研究、学习世界文化遗产和创作相关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产生难以表达的感悟和心境。世界文化遗产之博大精深,有生之年读不完、画不尽。现在的我还只是刚刚接触到皮毛,就已经被其瑰丽幽琼的艺术内涵所深深感染,未来我有心以『北雁派』画法创作更多的作品,为传承、发展、弘扬世界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完)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w5.com/article/55127.html

标签: 汤余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