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地明星 > 正文内容

王励勤和儿子合照 不懂球的母亲助力他起步成功

娱乐9882022-11-03 09:50:03内地明星1414

王励勤乒乓之旅:不懂球的母亲助力他起步成功

王励勤母亲在家中接受采访。

说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悉尼奥运会双打冠军和三届世乒赛单打得主王励勤,最近可谓华丽转身、喜事不断:先是年前被任命为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又一项任命下来,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市乒羽中心副主任。尽管目前王励勤还在国球再创辉煌做着贡献,但他的人生发生重大改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日前,在上海市政府奖励这位奥运会冠军的高档新居内,王励勤的母亲王月华接受了本人采访。40年的乒乓球之旅,儿子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当父母的更以无尽的付出和牵挂,陪儿子一到走过那风风雨雨。如今,彩虹映天,艳阳当空 ,疲惫的身心稍稍得以放松,思儿心切的王月华怎能禁住百感交集呢。而我呷着淡淡的清茶倾听王月华侃侃而谈时,更多感受的是这位母亲与儿子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王励勤的夺金时刻。

一,“不懂球”的母亲把儿子引入乒乓大门

与刘国梁,孔令辉,邓亚萍等乒乓世家子弟不同,王励勤的成长是靠着对乒乓球几乎一窍不通的母亲引领过来的。王励勤1978年出生在上海市闸北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李农富和母亲王月华分别在两家国企公司当驾驶员。王励勤随母亲姓,家中成员还有姐姐、外婆和奶奶(住叔叔家),王励勤随母亲姓,姐姐随父亲姓,一家人挤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屋内。父亲以单位为重,持家教子的事情都归母亲。家境不宽,全凭母亲精打细算,吃穿上并没让孩子亏着,所以王励勤身体从小结实。母亲这一代人受文革耽搁,文化不高,没有成就,就想在儿女身上找回来,对孩子启蒙教育、早期学习抓的特别紧,只要别人家有书籍、玩具,她也舍得给孩子买。再后来,又把王励勤姐弟二人送入条件不错的芷园路幼儿园。

提起王励勤当初被区体校选中的过程,王月华还历历在目。小励勤5岁那年,区体校沈益民教练来到幼儿园选苗子。他“三顾茅芦”,三次被小励勤吸引。一次是小朋友起床叠被子,小励勤动作灵敏叠得又快又好。二次是小朋友在场地上玩,小励勤又跑又跳,很欢实,个高臂长,看去身体素质好。第三次是小朋友们上课,每逢老师提问,小励勤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基本正确,给人感觉他智力强反应快。于是,沈教练就问小励勤:“你爱打乒乓球吗?”“爱。”“那么你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同意不同意。”小励勤一听,乐得蹦了起来。回家就吵着“我要去打乒乓球。”外婆看了说:“哎呦,这孩子急得脸蛋都涨红了。”母亲虽然不会打乒乓球,但却希王孩子能补上自己的“缺”也能让孩子有个好身体。看到孩子乐意,就故意难为他。“为什么打乒乓?”“好玩。”“打球要吃苦啊,你怕吗?”“不怕!”小励勤声音洪亮的回答。

母亲的话没难住5岁的小励勤,却给一家的生活出了难题,孩子小,每天要接送,运动量大,营养要跟上。还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都让一家人始料不及。母亲就给4位家人作了分工,明确职责,风雨不误,8年从未间断。妈妈负责把小励勤从幼儿园、学校接出来,下午3点半准时送到少年体校训练。爸爸抓体能,每天清晨6点,领着儿子绕着星光电影院跑步,行程2公里。年迈的外婆负责饮食,除了日常用餐之外,每天下午4点半,外婆总会提着一大杯牛奶出现在训练馆里。王励勤练多球时,母亲为让他多练几个,亲自到地板上拣球。而姐姐则是负责给弟弟补课辅导,一旦弟弟到外面训练比赛耽误了上课,姐姐都能及时把缺课补回来。

当时,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钱。全家6口人一个月工资收入总共才有60元,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都要花钱,还有房租、水电费,学杂费、医药费,家庭几乎月月发生财政赤字。儿子要上体校打乒乓球了,教练要求营养要跟上,所以,王妈妈与丈夫商量,孩子正在长身体,运动量那么大,咱们别的地方少花点,也要保证孩子营养,于是王励勤成了全家“重点保护对象”。在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伙食标准大大起过其他家庭成员,肉、蛋、奶和水果样样不缺。

王励勤有个大两岁的姐姐,当时也是个刚刚懂事又不太懂事的孩子,看到弟弟比自己吃得好,心里总是感到父母“偏心”。有一次,她偷吃了家里为弟弟打球准备的“间食”—几块饼干,被外婆看见说了几句,一气之下竟几顿不吃饭。还有一次,外婆给弟弟煲鱼汤,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姐姐忍不住拿勺舀吃了一口,刚端到嘴边,又被妈妈发现,一下抢了下来,还顺手打了她一巴掌。姐姐趴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呜呜地哭了。女儿委曲,妈妈心酸地把女儿抱在膝上,擦着她小脸上的泪痕说,“妈妈绝不是偏向谁,咱家的情况只能满足你弟弟,他每天要打3个小时球,不吃好的要生病。你和弟弟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偏心也是没办法呀。”小励勤很懂事,把热好的鱼汤端到她面前说,“姐姐你别哭了,这鱼汤给你喝了吧,以后有好吃的,我俩一块吃。”此时小姐姐已经没有一点怨恨,“弟弟打球要紧,我再也不和弟弟争吃争喝了。”以后每逢家里给弟弟吃好的,她就借故躲出家门,等弟弟吃完,她才回来。而父母更是主动“虐待自己”,吃的饭都是外婆和孩子剩下的残汤剩饭。

同样在大都市生活,同样是追求 时尚的 年青人,可王励勤父母却似乎很“不合群”。他们在生活上从不和别人攀比,以苦为乐是他们的最大特色。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麻将,甚至几年连公园都不去一回。王妈妈在女工中衣着是最落后的,结婚前的衣服还穿在身上。有一次,班上姐妹说,“王姐你怎么像个乡下人,老土呀。”有一位姐妹搭话:“看你每天吃什么饭,都不如我家的猫食。”大家好心好意地规劝她:“你不能太亏待自己了,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去的。”王妈妈坦然地说:“我的追求不在这里”。全家早已形成一个共识,为了支持小励勤打乓乓,大家无论做出多大牺牲也无怨无悔。

王励勤虽小,但他已开始懂得,全家人为他做出牺牲是为了什么,自己只有好好练球,打出成绩,才对得起父母和家人。

1988年,刚上四年级,仅有10岁王励勤获上海市少年冠军。1990年,12岁的他进市专业队,1992年,14岁的他成为国家二队选手,一年不到,他又升入国家一队。开始在国内外各种大赛的夺金之旅。2001年,他终于在大阪取得了自己第一个世乒赛男单冠军。

王励勤乒乓之旅:不懂球的母亲助力他起步成功

王励勤早年家中卧室。

二,“没文化”的母亲教儿子打球中学会做人

王励勤的母亲只有初中文化,却有一套教子理论。她教育儿子就是用老百姓的普通道理:“打球是一时的,做人是一生一世的。”“要打好球,必须先学会做人。” 随时为儿子灌输如何做人的观念。

芷园路288弄,上海市闸北区少年体校的乒乓球馆就“坐落”在这个历史悠久的防空洞里。防空洞总面积400平方米,能容纳40个孩子同时训练。这里与芷江西路幼儿园隔街相望。

从五岁起,王励勤每天都在此训练3个小时,下课后还要练身体素质,挥动铁制球拍几百下。

王妈妈坚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情只要扑下心来做,没有不成功的,王妈妈的“狠心”出了名,儿子小病小灾她根本就不给假。因而,王励勤跟随沈老师训练8年,只请过两天假,那是一年冬天,沈老师发现他打球动作迟缓,力量不足,就摸王励勤额头,发现烫的惊人。赶紧让王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扁桃体发炎,高烧39度。在这种情况下小励勤已经练了好几天。在沈老师的“命令”下,王妈妈才同意儿子休息两天。“有文化打球才有底气。”他们对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打球再累,训练再紧张,每天也要把作业完成。所以王励勤自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不曾低于班级前五名。

有一次,他去无锡参加集训30天,课程落下很多。回来后,班主任出于照顾这个全校闻名的“大冠军”,主动提出可以不用补作业,成绩按“及格”算。妈妈知道后对王励勤说:“学习知识是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我们对你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照顾,要打球考试双丰收。”他在姐姐的帮助下,利用晚上训练后的时间补上了缺课作业,期末又考出了前五名的好成绩。

小励勤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的顽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990年,小励勤到河南参加乒乓球夏令营,那批学员大多来自专业队,作为少年业余选手,王励勤一路杀入4强。但就在半决赛前夜,王励勤的手指突然被车窗死死夹住,指甲掀了起来。那夜,他疼一夜没睡,沈教练也彻夜未眠。第二天,王励勤的手指肿得更厉害了,教练对他说:“咱不比了,我对你的成绩很满意,你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好好养伤。”小励勤听了拼命摇头,坚持手缠绷带上场,他球拍摆处,献血顺着手臂滴在地上,全场无不动容。后来,夏令营对王励勤进行了表彰,国家体委发文,允许王励勤破格参加比赛,费用由国家承担。他的名字还上了《乒乓世界》。

王妈妈还能主动配合教练做思想工作,半年调教后,小励勤的直板已经打得像模像样了,手感也非常好,在同学中高出一截。这时,沈教练分析认为王励勤个大力大,手长腿长,打横板更能发挥他的优势。王励勤不太愿意:“不打直板,我不是打不过他们了。”母亲就按教练的意图说服儿子。“你现在是队里的冠军了,那你想当全市冠军吗,还有全国的甚至世界的冠军,你想不想要。”虽然有些懵懂,6岁的王励勤还是回答:“都想要。”亲进一步说:“打不过是一时的,想要拿更多的冠军,必须现在练,”小励勤高兴地接受了。事实证明,王励勤改横板是非常正确的

王励勤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就非常节俭。沈教练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他带队到青岛比赛,启程返回时,他问小队员还剩下多少零用钱。“还有2元”,“我都用完了,还向他借31元。”队员们七嘴八舌。王励勤却说:“我还剩了27元。”沈教练奇怪了:“你不是总共只带了27元吗?”王励勤回答:“这几天都在比赛,哪里用得着花钱哪?”离开船还有一小时,沈老师同意让他买点东西。小励勤给父亲买了瓶酒,为姐姐买了只发卡,为外婆和母亲买了盒点心。最后还留下3元钱,惟独没有他自己。

在王励勤的打球生涯中,曾有几次重要选择,都是母亲为他拿的主意。如在小学升初中,王励勤由于文化课考试一直都是班内前5名,升学考试分数又考的很高,面临着两条出路:一是上市重点市北中学,一是区重点青云中学。当时,母亲为他选择了区重点而放弃了市重点,是因为后者太注重文化课,目标是培养学者型人才。而前者打球学习可以兼顾。于是,王励勤这个体育天才避免了半途而废。

王励勤从小就懂得理解人、尊重人。他尊敬师长,尊重教练,尊重球迷。与队友虽存在竞争关系,但也做到“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他庆幸自己遇上了两个最优秀的启蒙教练沈益民和薛伟初(曾为陆元盛的教练)。 王励勤总是怀有感恩的心情,过年过节不忘问候,一回家乡就去探王。有一次沈教练因病住院,回上海打比赛的王励勤闻知此讯,非常惦记,打完比赛直接从体育馆赶到医院。沈教练很是感动:“你现在是世界级明星,又是国家队主力,比赛和社会活动一定很多,回到上海一次不容易,就多陪陪父母,不用总来我这里了。”王励勤说:“在我心中,您和父母一样。我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恩师您啊。”

王励勤乒乓之旅:不懂球的母亲助力他起步成功

王励勤早年家中荣誉柜。

由于得到父母的“真传”,王励勤处处显得深明大义,具有团队意识和大局观念。2000年悉尼奥运会对他在做人上提出了严峻考验。作为大阪世锦赛单打金牌得主,王励勤当时排名世界第一。并且,他已积极投入夺取奥运会男单金牌的备战之中。然而,就在大赛前夕,队里突然决定由孔令辉、刘国梁、刘国正参加男单比赛,而王励勤只担纲男双比赛。消息传来,一心夺取大满贯王励勤曾想不通,如果带着情绪出征,必将影响他的双打比赛。那几天,上海母亲的心情忐忑不安,恨不得一下飞到北京,当面去劝解儿子。就在这时,王励勤给家中打来了电话。王妈妈急切的说:“孩子,千万不要闹情绪呀。双打也是为国争光。”电话中传来王励勤的笑声,“怎么会呀,你从小教我的那些道理我没忘。这个时候为国争光高于一切。我不参加单打,更有利于在双打上夺金。妈妈您放心吧。”

果然,几天后,悉尼奥运会乒乓球赛开战。各国选手对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极为重视,赛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每一场比赛都很激烈。王励勤和队友阎森不负众望,为国夺得男双金牌。当时,王励勤非常激动,把阎森抱了起来。接下来的男单决赛更加精彩,孔令辉以高超的球技战胜了“乒坛常青树”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为国夺取男单桂冠。当孔令辉挥泪狂吻国旗那一刻,在上海家中电视前观战的王家父母也情不自禁流下泪来。他们为所有为国争光的中国选手衷心的祝贺,也为自己的儿子这得来不易的金牌感叹:“儿子啊,经历了这次人生的考验,你才真的长大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了。”

王励勤世乒赛夺金时刻。

三,牵肠挂肚的母亲永与儿子同甘共苦

“儿行千里母担忧”,王励勤自从14岁离家去国家队,他的父母开始了长达成20年的牵挂。

家中有三样东西不可或缺,电视、电话、电脑。这是家中与王励勤勾通的主要渠道。王妈妈说:“儿子不管飞得再高再远,我们手中的那根“连心线”从未松开过。”

不过,王励勤家中打电话并不多,每次只是报个平安,简单问候一下家人就挂断,“不打电话总怕他们瞎想。其实我也想多说几句,但又怕说多了收不住嘴,让他们增加心理负担。”王励勤的解释自有他的道理。

说到伤病,恐怕运动员无一幸免。王励勤到底有多少伤病,他从来不跟母亲说,而母亲所知道的一星半点,都是别人或媒体不小心透露的。如王励勤一次出国比赛。由于用力过猛,把右臂筋腱拉断了,但他坚持打完获胜了这一场比赛,回到房间胳膊疼的连茶盘也端不动了。妈妈从报上看到这篇表扬王励勤“坚强”的文章,掉了不少泪。“儿子太苦了,他常常老伤未愈又添新伤。从他打球的生龙活虎的劲,谁能知道他已是遍体鳞伤了呢?”背后发出母爱的感慨的同时,眼泪忍不住又流了出来。

王励勤去北京20年,王妈妈就在电话机旁守候了20年。这个申明大义的母亲,多想每次与儿子聊上几句贴心话,但每次拿起电话又放下。她既挂念儿子,又怕让儿子分心,这就是当妈的心情,她说自己很希望成个“隐身人”,每天能看到儿子,儿子看不到自己。为了不让他因家务事分心,就连奶奶去世,姐姐结婚这样的家庭大事也没告诉儿子。王妈妈不给儿子打电话也有自己的解释:“反正,儿子知道家里人都在背后支持着他。他有时报个平安就够了,说明他是很牵挂我们的。”

牵挂的滋味是难言的,特别是在王励勤那段滑入低谷的日子里。

正当社会上对王励勤充满厚望时,可他却屡出问题,在连续几次世界大赛中,王励勤都给媒体制造了负面影响:有的输得可惜,有的败得难堪,有的丢得遗憾,每次都离冠军很近,每次却总是擦肩而过。蔡振华恨铁不成钢地说:“王励勤技术和身体绝对可以说全天下第一,可他在比赛中缺乏一口气。”有的媒体甚至登出了“王励勤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刻薄语言。看到这些,王励勤的心情更糟糕了。

雅典奥运会回来后,国家队难得放了三天假。所有的人都欢天喜地回家了,可金牌得主王励勤独自一人留在了北京。其实他何尝不想回家,“妈妈的头发都快全白了,我知道他们想我,我也蛮想他们的。但我又怕他们见到我操心,没有拿到金牌,总感觉回去有点难受。”

王励勤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们都很好,你不回来没关系。”王励勤的眼睛湿润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母亲的关怀让他心里热热的、,“儿子,教练批评你是爱你,千万千万不要泄气呀。”父母在自己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现在,他们虽然对自己的训练和比赛说不出什么,可那份无时不在的牵挂却是王励勤心底的动力之源。王励勤也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全身心投入乒乓事业,他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对他的期望只有两个字:坚强。

“励”精图治、天道酬“勤”,在接下来的多次重大国际比赛中,王励勤连获两次世乒赛男单冠军和多次公开赛第一,他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我,实现了自己意志和心理的突破,最终成为世界乒坛的一代“王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王励勤在国家队渡过了2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新人辈出、强手如林的国家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莫斯科世乒赛和多特蒙德世乒赛,王励勤两次落选团体赛主力阵营,媒体纷纷预测他即将退役。对于他的“华丽转身”,队领导做了很好的安排,积极推举他到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并到上海市乒羽中心担任领导职务。此前,关于王励勤的个人问题,社会上一直猜测不断。就在妈妈喜气洋洋等待儿子回归时,突然接到了儿子来自北京的一个电话。“妈妈,情况有变,队领导希望我留队一年,为主力球员征战伦敦奥运会担任陪练,我拿不定主意,想问你行不行?”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励勤与伦敦奥运会无缘相会,还要屈尊给年轻队员当陪练,个别亲友打抱不平说,“大力在国家队20年,该得到的得到了,该付出的付出了,他这个三届世界冠军当陪练没什么意义,不如早点回家”。

但是,知儿莫如母,她相信儿子是深明大义的,国家的事,个人的事孰重孰轻,儿子已不再需要妈妈耳提面命。所以,她毅然拿起电话,郑重地与儿子说:“儿子,父母尊重你的选择,相信你不会辜负国家的培养,只要国家队需要你一天,就要全力以赴。” 王励勤得到妈妈的支持,在电话那头很激动地表示:“请家里亲人放心,我这次虽然不能亲自上阵为国争光,但一定会发挥老队员的作用,当好幕后英雄,站好在国家队的最后一班岗。”

电话两端,心潮澎湃;国事家事,泾渭分明;母子夫妻,心心相映。王励勤无怨无悔地为他钟爱的集体、钟爱的乒乓事业,迈上了新的征程。

王励勤乒乓之旅:不懂球的母亲助力他起步成功

后记:时至今日,王励勤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功成名就,回归故里,娶妻生子,还给她添了个大孙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全家人都懂得,国球成就了王励勤前半生的辉煌,王励勤更要用一生回馈国球。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w5.com/article/4370.html

标签: 王励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