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韩明星 > 正文内容

王锦泽名字解析

汐汐娱乐事2022-11-03 05:39:58日韩明星2209

泰山,我又来过(游记)

东平县实验中学 王锦泽

几年前,我曾爬过一次泰山。

那时候气喘吁吁登顶的我想,泰山,也就不过如此啊!但这次研学经历,仅是去寻访了岱庙、王母池、普照寺等山前古建筑,便全部颠覆了我的从前认知。

7月30日早6:00出发,迎着晨曦,抱着疑间,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岱庙正阳门前,再远一点不就是泰山吗?泰山主峰玉皇顶直插入云,山上松、柏密布,一片翠绿,这就是国山泰山呀。

在东岳大街上所见,就已令我叹为观止:两棵上百年的古槐树,在路边矗立着。不,不是路边,是路中间!为了保护古树,泰安这座城市做出了让步,四五个人合抱那么粗的古槐树,树枝上有清脆的鸟鸣,树冠里传来悠悠的蝉鸣,俨然,这些古树也在把自己的生命力焕发出来,报答这座文明城市。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利,可谓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对古树名木的悉心保护,可见泰安人对自然与文化的喜爱与尊重。

我们进入正阳门,看到的是一棵棵古柏,它们与孔庙不同,没有散发刺鼻的气味,反倒为这家皇家行宫增添了一些古色纯香。那些矗立着的石刻碑文,那些留下岁月印记的斑驳墙砖,也为人们诉说着旧事沧桑,这里不仅有古槐,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古碑刻:隶书,小篆、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实在是令人赞叹!我平时爱好书法,见到书法大家的作品时,自然十分仰慕,十分嘉爱,颜老师为我们现场点评了一些岱庙的著名碑刻,让我对岱庙、对泰山、对凝固的文化,肃然起敬,心生敬畏!

游览完岱庙,我们又来到了“王母池”。在门外,很多居民在用小桶续绳打水,好奇的我跟一位叔叔商议后体验了打水过程。我拉着绳子把水桶放到井里,然后盛满水后再提出井口,把它倒进身旁的大桶里。水不管是从桶里看还是倒出来看,都非常清澈,连一丝杂质都没有。我还乘兴浅浅喝了一口,真凉真甜呀。

王锦泽的一天研学三篇异体文

游完王母池,已经肚子“咕咕”叫的我们就在附近便餐,同时算是休息一会。下午,我们再游岱庙西北的普照寺、五贤祠。

普照寺,这里有被誉为“神州松王”的六朝松,这棵松树,距今已有1000-1500多年的历史,还有并肩生长的“师弟松”,沧桑虬曲,让人觉得别有一番风趣。

在去五贤祠的路上,烈日当空,松影闪烁,泉水叮咚,鸟鸣清涧,宛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五贤祠”,是平民将军冯玉祥先生的纪念馆。馆内立着冯玉祥先生的半身像,那威严的目光,仿佛跨越了时间的维度,化作了“只求为民、只求为国”的铮铮誓言。冯玉祥先生前曾身为军阀,在看到社会黑暗,民生疾苦之后,便加入中国国民党,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1949年在美国回国的轮船上,冯玉祥被国民党特务放火烧呛而死。冯玉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大欺小,强凌弱,男欺女,为非人也!看到它,我仿佛看到将军对这个充满忧患国家的焦虑和担心。

一日重游泰山,虽然没有登顶,但我看到了泰山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与挺拔精神。

泰山冯玉祥先生纪念馆(说明文)

东平县实验中学 王锦泽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饱尝忧患,历尽沧桑;他,戎马一生,英明赫赫;他,始终追求正义和进步,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他,毕生不忘国耻,救亡图存,奋斗不懈,死而后已。他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斗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冯玉祥先生。

冯玉祥纪念馆位于泰山脚下,主要由普照寺和五贤祠组成,核心部分在五贤祠。普照寺有一座小楼放有纪念冯玉祥的物品,远远不如五贤祠大部分是纪念冯先生所设。

王锦泽的一天研学三篇异体文

五贤祠不大的门上有五个字的牌匾:革命烈士祠。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冯先生的全身像与他的一首诗《我》:

平民生, 平民活

不讲美, 不讲阔

只求为民, 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 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 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 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 一点不错

立像四周是冯将军生前用过的东西以及其生平事迹,后殿供奉着冯先生的灵位,两侧的房 间陈列着冯先生在教育事业与民生事业的贡献,直观展示了他奔向光明的曲折一生。

在纪念馆的西南空地,是一组诗配画,题诗者为冯将军,作画者为国画大师赵望云。一首首好诗,寄托着冯先生对这个民族的担忧与期望。作为一名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先生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争取民主,争取自由,造福百姓,在泰山两次隐居期间,他兴建学校,推行教育,提倡男女平等,为人们立下了学习的标杆。

泰山秦刻石(研学报告)

东平县实验中学 王锦泽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在泰山及周围遍布石刻6000多处。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有一块只有九个半字的石碑,它的字虽少,却掀开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泰山“封禅”的序幕,更被世人誉为“天下名碑之最”。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江山之后,仍有六国残余势力不断反抗,企图推翻秦朝统治。为了夸示天下,震慑六国反抗势力,秦始皇实行了一个新举措,那就是率百官巡行全国。公元前219年,浩浩荡荡的巡行大军来到了山东,秦始皇是一位热衷于求神拜仙的君主,泰山封禅对他来说是得道升仙的一个重要途径,于是秦始皇决定整治车道攀登泰山。跟随秦始皇封禅的人中就有当时的丞相李斯,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次跟随秦始皇泰山封禅可以说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在雄伟的泰山极顶,秦始皇命李斯书写铭文一篇刻于泰山极顶,这便是国宝石刻——李斯碑。

王锦泽的一天研学三篇异体文

李斯碑也称泰山秦刻石,形制似方非方,四面不等,材质坚硬,共有铭文144个字,所刻内容是“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刻辞中着重宣扬了秦始皇扫清六合、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治理国家的决心。可惜的是当年的刻辞早已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毁的一干二净,如今留存的李斯碑却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命李斯写下的。原来胡亥即位后也效仿其父秦始皇登山封禅,并且命李斯书写诏书79字,刻在李斯碑的背面,这样一块碑刻就同时拥有了两个皇帝的刻辞内容。可惜的是李斯碑历经磨难现在只残存了胡亥时期所刻的九个半字。

今存岱庙的李斯碑高四尺五寸、宽一尺四寸,其用笔都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行笔不紧不慢、不偏不倚,粗细始终如一,圆转中裹挟的沉着与遒劲;结体上出现上紧下松的态势,点画间相对均衡,有的甚至均衡到近乎一种原始的“拙”的程度,几乎绝对对称,秩序井然,相拱相揖。

一块石头,穿越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记载了千年前的诏令,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人们知道中华从哪里来,认真思考要到哪里去? 在宋朝,曾有东平文士董逌、刘跂寻访李斯碑,他们奠定了后人研究金石的学术路,我们重来,延伸他们有光的文化志、学人行。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w5.com/article/4312.html

标签: 王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