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明星 > 正文内容

刘小梅个人资料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学术思想初探原创

猫眼爱娱乐2022-10-27 21:51:28港台明星964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学术思想初探

刘小梅 李继明 中医药文化杂志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如《敝昔诊法》及《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等包含有丰富的脉诊内容,通过对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的解读和分析,并与出土医学文献及传世医学文献的比较对勘,以期为梳理扁鹊脉诊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些许线索。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学术思想初探原创:刘小梅 李继明

01

损至之脉

683简:“人一息脉二动曰平;一息脉三动曰 三擅,三擅者夺精。”

684 简:“人一息脉四动曰澶,澶者夺血;·人一息脉一动曰少气。”

686 简: “人一息脉六动曰重,重者死;人三息脉一动曰静,静者夺血。”

687 简:“人再息脉一动曰离澶,离澶者夺□;□□脉一动曰绝,不至者死。”

708 简:“人四息脉一动曰亻无, 亻无者死(见下图);·人一息脉五动曰暴,暴者夺精死。”

以上条文阐述了呼吸与脉动的对应关系,用以判断是平人与否,出现了脉动疾数的 “擅”“澶”“重”“暴”的脉名描述,也有脉动缓慢的“少气”“静”“离澶”“绝”“ 亻无” 的脉名,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由息数和脉动数共同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清代张志聪注: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指“一呼连一吸”。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谓死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谓损之脉也。”

此段与《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中脉诊理论的描述大致一致。《脉经·诊损至脉第五》的损至之脉的描述与《难经·十四难》描述大体一致。

对比《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难经》和《脉经》可以看出,三者有一致的思路和共同的基本观点:先确定“平脉”,再确定“损至脉”;把呼吸和脉搏结合在一起考察和论述;以脉搏次数比正常增多为“至脉”,以脉搏次数比正常减少为“损脉”。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不管是《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还是《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等书,都强调了“一息脉五至”以上的病证凶险,预后为死症。

后世医家在注解《难经·十四难》时对“离经”“夺精”“命绝”“死”的具体生理意义有过阐述,如对 “离经”的解释为:

“虞曰:经者,常也,谓脉离常经之所。细而言之,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乃为一周,后从始起之经再行。今一呼脉三至,脉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脉行四寸半,一息脉行九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过于半脉,不在所起之经再起,故曰离经也。”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中有些脉名的含义,只是《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的 “擅”“澶”“重”“暴”“静”“离澶”“绝”“ 亻无 ”的脉名与后世脉名有异,具体意义还有待考证。

02

真脏之脉

21 简:“脾至如鸟之豆,如水之深,病出于脾,内闭五脏,骨月(肉)不相□。”

如鸟之豆是指如鸟啄豆的意思。相似的描述可见于《黄帝内经》《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

在《素问·平人气象论》: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备急千金要方·脾脏脉论》:“脾脉来坚锐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 之流,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死脾脉来,锐坚如雀之啄,如水之漏,是脾衰之见也。”

以上书籍关于脾脏真脏脉、脾死脉象的描述大致相同,或可以看出后世脾真脏脉象的理论源于扁鹊的脉诊理论。

30简:“肾辟辟如单(弹)石者,病出于肾,其骨侵侵流。”(见下图)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死肾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辟辟然如弹石形容肾脉无喘累生动之气,是肾之死象也。 《备急千金要方·肾脏脉论》曰: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通而少气,不欲言。”

“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

“经脉空虚,血气枯弱,肠胃㒤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是皮毛夭折者,血气先死。

从《敝昔诊法》20、30简文中脾、肾两脏的死脉描述与《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中医学文献对勘可以看出,扁鹊真脏脉的理论在后世医学文献中得以流传下来, 文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可信的;我们可以根据后世中医学文献中五脏真脏脉的行文规则,推测《敝昔诊法》中其余三藏的真脏脉的脉象和后世理论其实质应该是一样的,可能只是描述上的差异。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脉诊理论学术思想初探原创:刘小梅 李继明

21、30两条简文不单只是真脏脉理论的阐述,同时有多诊合参的理念在内,如脾至脉后有“骨肉不相□”、30简后有“其骨侵侵流”等形诊的描述。

03

相脉之过

623简:“·相脉之过,左手直(置)【果】(踝)五寸而案之,右手直(置)果(踝) 而单(弹)之。应手如叁舂,死;不至如食间,死。它脉盈,此独【虚,则主病】。它脉滑,此独莈,则主病;它脉静,此独动,则主病。脉固有动者,骭少阴,辟大阴、少阴,主动,动疾则病。此(596 简)所以论有过之脉也,其余必谨察脉当脉出 (587 简)”。

这是利用左、右双手按、弹足部体表动脉进行诊脉的诊断方法。

上述内容在张家山汉简《脉书》一书中有相似的记载,在《脉书》中,将“相脉之过”作“相脉之道”,老官山医简比《脉书》多了脉动特征的描述,如“应手如叁舂”“不至如食间”为“死症”,但两书的内容最后都为“此所以论有过之脉也”,都是诊脉的方法,体现出了脉诊部位以及正常脉动和有过之脉的判断。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 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以左手去足内跺上五寸,指微按之。以右手指当跺上微而弹之。 其脉中气动应过五寸已上。蠕蠕然者,不病也(蠕蠕者,来有力);其气来疾,中手恽恽然者,病也(恽恽者,来无力也;其气来徐徐,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手者,死也(徐徐者,似有似无也);其肌肉身充,气不去来者,亦死(不去来者, 弹之全无)。”

(以上括号内的文字均原卷子之注文。)

在张家山、马王堆、老官山汉墓医简、敦煌出土医药残卷出土之前,我们很难理解《素问·三 部九候论》中的诊脉方法。这些出土医学文献的补充,使我们能清晰地认识到用左右手按足部动脉的诊脉方法以及判断有过之脉的方法。

通过此次老官山汉墓医简中的脉诊内容与传世医学文献相互比较,可以得出,老官山汉墓医简的脉诊内容从侧面肯定了“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论点。同时,老官山汉墓出土医学文献 的发现,为厘清古脉诊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有用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也为我们在研读传世文献时遇到疑惑时找到了新的、更古老、更有力的证据。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成都市老官山医学文献文物的科学价值研究”(2014SZ0175)。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fw5.com/article/2124.html

标签: 刘小梅